心理科普 | 抑郁癥的“懶” 和平常的“懶” 有哪些區別?
發布時間:2021-09-22 | 瀏覽次數:1811
很多患抑郁癥的朋友覺得自己越來越“懶”:常常起不來,不想參加任何活動,做點事情就覺得累......
其實這種懶與“懶人”的“懶惰”是不同的,盡管某些時候它們看起來非常相似。然而相似在很多時候給抑郁患者帶來許多非議和不理解。

抑郁癥的“懶”是,地上有很多垃圾是不好的,想去打掃,但沒有能力去打掃,這個能力不是指身體上沒有能力,而是指精神上面沒有能力。
比如:一掃地,我心情立刻不好了,非常不舒服,掃地掃不下去了。我腦袋總在想,我應該不應該掃地,我該掃地了,還是不該掃地了?一掃地,我渾身發抖,流汗起來了,說嚴重點,抑郁癥的“懶”到嚴重程度,也許吃飯都不想吃,這是事實情況因為吃飯也許他們會胃酸倒流。也許他們會嘔吐,看著美味的飯菜,他們張口都不想,即使張口吃一點,心情就不好了。甚至吃幾口就開始嘔吐了,餓的再難受,他們往往也不能吃飯,即使想吃飯,也吃不下去,慢慢來,慢慢來有人在下面說到,緩不得。抑郁癥所表現出來的是情緒的持續低落,缺乏動力,對過往喜歡的事情不再感到快樂,自卑,恐懼等癥狀。如果說普通的懶惰是“我想一整天都賴在床上睡懶覺。”那么抑郁癥則是“我能做的只是躺在床上,因為我討厭我的生活。我很傷心和悲傷。我希望事情會改變,或者如果我死了,有人會想我嗎?”抑郁癥是一種消耗你生活的疾病,抹去所有其他的東西,掩蓋幸福,理智,動機,睡眠或吃飯的能力,甚至生活的意志。如果對比一下的話,一個懶惰的人不會清理房間;而一個抑郁的人則不會去打掃,不會去購物,不會去參加聚會,不會去公園,不會去和朋友一起玩樂等等。
懶惰的懶,往往是對生活比較滿意,懶就“懶”是全部。而抑郁的懶僅僅是表象:患抑郁癥的人內心痛苦,當你看到他懶在床上看似沒什么,而在他心里早已掀起驚濤駭浪,一遍又一遍的拍打脆弱的心靈。
即使你盡了最大努力做了你的工作,你仍然會覺得自己很糟糕。你不想做太多事情。而當你玩游戲時,你通常仍然感受到無聊/抑郁/不快樂。抑郁癥所造成的“行動力”的缺乏,僅僅是造成“懶惰”表象的其中一個原因;快樂的缺失,思維的不斷反芻,自卑等負面情緒又會造成拖延,以及抑郁帶來的疲憊感,從而顯得更加“懶惰”。抑郁癥可能看起來像懶惰,但抑郁癥患者也可能表現出活躍和參與活動。識別抑郁癥的一個重要方法是衡量一個人對自己的感受,這可以通過低活動水平之外的事物來識別。理想情況下,這應該由專業心理健康人員來識別。
主觀上的有能力“不愿”做和沒有能力“無法”做是區分懶惰和抑郁癥的重要標準。抑郁癥意志活動減退臨床表現:行為緩慢,生活被動、疏懶,不想做事。輕者悶悶不樂、無愉快感、興趣減退,重者痛不欲生、悲觀絕望、度日如年、生不如死。在心境低落的基礎上,患者會出現自我評價降低,產生無用感、無望感、無助感和無價值感,常伴有自責自罪,嚴重者出現罪惡妄想和疑病妄想,部分患者可出現幻覺。
患者思維聯想速度緩慢,反應遲鈍,思路閉塞,自覺“腦子好像是生了銹的機器”,“腦子像涂了一層糨糊一樣”。臨床上可見主動言語減少,語速明顯減慢,聲音低沉,對答困難,嚴重者交流無法順利進行。
臨床表現行為緩慢,生活被動、疏懶,不想做事,不愿和周圍人接觸交往,常獨坐一旁,或整日臥床,閉門獨居、疏遠親友、回避社交。嚴重時連吃、喝等生理需要和個人衛生都不顧,蓬頭垢面、不修邊幅,甚至發展為不語、不動、不食,稱為“抑郁性木僵”,但仔細精神檢查,患者仍流露痛苦抑郁情緒。伴有焦慮的患者,可有坐立不安、手指抓握、搓手頓足或踱來踱去等癥狀。嚴重的患者常伴有消極自殺的觀念或行為。調查顯示,我國每年有28、7萬人死于自殺,其中63%有精神障礙,40%患有抑郁癥。
主要表現為近事記憶力下降、注意力障礙、反應時間延長、警覺性增高、抽象思維能力差、學習困難、語言流暢性差、空間知覺、眼手協調及思維靈活性等能力減退。認知功能損害導致患者社會功能障礙,而且影響患者遠期預后。
主要有睡眠障礙、乏力、食欲減退、體重下降、便秘、身體任何部位的疼痛、性欲減退、陽痿、閉經等。軀體不適的體訴可涉及各臟器,如惡心、嘔吐、心慌、胸悶、出汗等。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的癥狀也較常見。病前軀體疾病的主訴通常加重。睡眠障礙主要表現為早醒,一般比平時早醒2~3小時,醒后不能再入睡,這對抑郁發作具有特征性意義。有的表現為入睡困難,睡眠不深;少數患者表現為睡眠過多。體重減輕與食欲減退不一定成比例,少數患者可出現食欲增強、體重增加 。